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南昌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由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和香港辰林教育集团投资兴建,为实现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黄玉林理事长邀请华人地质学家、矿物宝石收藏家刘光华教授国际团队而共同创建。
博物馆在学校成立了独立部门,组织管理工作分工明确。以刘光华教授为馆长,设立行政综合部、展品展陈部、科普与对外服务部。博物馆馆长刘光华教授积极参与并指导科普工作,统筹协调各项科普事务,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战略方向和资源支持。
博物馆下设科普与对外服务部,聘用专人为部门负责人,统筹策划、组织和执行各类科普活动,确保科普工作的有序开展与高效运行。
博物馆始终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围绕全年重要时间节点和社会热点科学议题,制定了详细的科普活动日程和目标,如在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期间策划系列主题活动,使科普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博物馆在科普工作制度方面不断完善,涵盖科普活动组织流程、展品管理维护、科普人员职责规范等方面,保障科普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确保每一项科普工作都有规章可循。
目前已制定了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对在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方面在博物馆取得国家文物局正式备案(赣文物博函[2023]1号)之后,正在逐步完善。在绩效考核等方面对积极参与科普的教师予以倾斜,激发了全体人员投身科普事业的积极性。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博物馆全年对外开放天数为 350 天,除春节除夕,和特殊节假日闭馆维护外,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向公众开放,积极践行科学家奉献精神,安排工作人员值守,为公众提供了充足的参观学习机会。
每年服务公众人次达 100000 人,其中年度接待社会公众人次 80000,年度接待中小学生人次 20000,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和展览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前来参与。
目前博物馆科普场所面积为 6000 平米,包括博物馆前厅(体验互动区)、矿物宝石厅、古生物化石厅和博物馆科教课堂(标本准备区),以及岩矿实验室与精工教室,为科普展示与互动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博物馆目前6000平方米的常设展厅和设备于2021年投入使用,目前设备状态运行情况良好。展陈面积近 3 0000平方米新博物馆主体建筑已落成,场馆升级和更新正在进行中。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活动数量 近30 个,服务人数 20000 人。其中,举办了多期地质科普研学活动,邀请专业地质学家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让参与者深入了解地质科学知识;开展了矿物宝石鉴定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仪器和观察标本,提升参与者的实践能力;制作了专题科普课件,户外科普活动包,内容涵盖地质科普手册、矿物标本小样等,方便公众在家或者在大自然中进一步学习。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南昌市铁路一小、南大附小、南师附小、师大附小、艾溪湖一小、豫章师范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南昌县八月湖社区)等 “走出去” 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 20 个,参与人数 10000 人。走进多所中小学开展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矿物大发现》《保护自然遗产,探索地球奥秘》主题科普讲座,结合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深入南昌县八月湖社区举办科普活动,展示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标本,向居民普及地质知识;前往江西地质系统企业、丰城煤矿等单位为员工开展地质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企业在地质相关领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 8个,参与人数8000 人。举办了 “探索地球奥秘 保护自然遗产” 系列科普活动,包括科普展览、专家讲座、互动体验等环节,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地球科学的魅力和保护自然遗产的重要性。博物馆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与江西省地质学会、南昌市新建区科协合作举办,先后被江西省科协、中科协列为2024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表扬名单。
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在世界地球日举办了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周“中国矿物大发现”主题展”“暑期博物馆矿物主题夏令营”“2024寒假 -龙的传人”古生物科普庆新年等系列活动,参与人数 12000 人。还在2024年劳动节、国庆节假期开展了丰富的假日活动,包括地球科学知识竞赛、户外地质考察、环保公益宣传等,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不同主题日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为 [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预约 (ghlmnh.com)],公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线上预约,方便快捷地预约参观时间和参与科普活动。
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与小红书均可以搜索 “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科普文章、活动预告和回顾等内容,视频号和抖音账号则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示博物馆的珍贵藏品、科普讲座精彩片段和科普活动现场,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公众关注。并且在属地科协的支持下,在“科普南昌”“新建融媒体”等多个地市平台发布科普讯息。
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总计 200 条,总阅读量达 100 万次。其中,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 80 篇,平均阅读量为 200 次 / 篇;发布视频12个,总播放量为 5万次;抖音账号发布短视频 100 个,总点赞量为 20 万次,评论量为 5 万条,首年在新媒体平台上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在传播量与内容制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人次为 80 人。学校组织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以及校外专家参与科普讲座、科普活动指导、科普创作等工作,充分发挥了科技工作者的专业优势,提升了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博物馆充分利用刘光华教授的国际资源,在2024年邀请欧洲科学院院士、意大利科学院院士、帕多瓦大学Fabrizio Nestola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著名矿物学家杨和雄博士;珠宝国检(NGTC)首席科学家陆太进博士;中国地质大学著名教授曾广策来馆交流,为学院师生亲切授课。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4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为60万,主要用于科普活动策划组织、科普展品更新维护、科普人员培训、科普宣传推广等方面,为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专职科普人员 13 人,其中专职讲解员(辅导员)4 人;兼职科普人员 98 人,其中兼职讲解员(辅导员)14 人。科普人员涵盖了地质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教育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科普队伍。
二、特色工作
博物馆服务学校高等教育工作。博物馆依托高校创建,为丰富在校2万余名师生的科教工作与文化生活,持续性先后打造了面向全校的“科普讲解大赛”、“自然历史知识竞赛”“国际科普论坛”“地球之美-矿物珍宝绘画展”“吸引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短视频赛”“江西省NGTC宝石学家培训”“江西省科协国际部青少年训练营”等活动,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全力持续开展,打造成博物馆的系列活动、品牌活动。
博物馆服务科学研究方面成果。立足自然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博物馆科研团队专注于自然矿物、宝石材料与古生物化石的深入研究。2024年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陆续申报了一系列新矿物,其中已有5个(范光钼矿、翟钪闪石、菊兴铜矿、沈敢富石、福元铌矿)成功得到了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委员会(IMA-CNMNC)的认定批准,为中国贡献了高质量的矿物研究成果。博物馆已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为全世界矿物学研究提供丰富样品。充分展现了自然遗产标本在宝石、材料、医药、化工、环保等各学科领域展现出潜在应用价值,彰显了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实力与深厚基础。依托博物馆自身科研成果,对于博物馆特色科普的转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2024年5月全国科技周期间,博物馆推出了“中国新矿物大发现”主题展,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心的新矿物发现领域成就,弘扬和传播新时代下中国科学家精神。
博物馆在职业教育与上不断努力。积极参与制定了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关于《贵金属首饰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参与起草了《铁陨石和石铁陨石鉴定》团体标准。依托职业与行业团体标准的设立,,将为更多喜爱宝石、投身于行业的青年提供高质量的科普与教育服务。
依托博物馆打造自然教育特色活动:“探索地球奥秘 保护自然遗产”系列活动以地质科学为核心,宣传博物馆关于自然遗产保护的主旨理念,融合实地考察、实验探究、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从校园到自然、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科普体验。
在活动组织中,创新开展地质主题的自然教育。让学生和公众深入地质公园、矿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
博物馆依托实验室和鉴定设备开展 “矿物宝石鉴定大师” 等趣味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邀请国内外知名地质专家举办 “地学前沿讲座”,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地质矿物科学发展趋势,提升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知深度和广度。
三、问题不足
1、打造博物馆科普品牌上的不足,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虽然目前的科普活动涵盖了地质科学的多个方面,在地球深部探测、地质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科普展示和讲解相对较少。品牌需要有个性,但科普基地中大部分博物馆属于体制内,如何发挥体制优势,让运营团体能体现个性,这也是个难题。
2、科普需要与时俱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所以科普人员的专业程度永远有待提升。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公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对科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科普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缺乏系统、持续的培训机制,导致部分科普人员在知识更新和科普方法创新上存在一定滞后性。
3、科普活动产业化已从民间上升到国家政策方向。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但在现有大部分科普基地的体制出发,如何收钱、如何赚钱、如何管钱、如何用钱都是典型的问题与不足。
四、工作建议
加强科普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议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网络,共享优质科普资源,如科普课件、展览展品、科普视频等,降低科普创作成本,提高科普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促进不同基地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协同发展。
加大对科普人员的培训支持力度。由相关部门或专业机构组织定期的科普培训课程和研讨会,邀请科普专家、教育学者、传播专家等进行授课和指导,内容涵盖科学知识更新、科普创作技巧、新媒体传播策略等方面,提升科普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推动科普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定与行业福利。增加科普领域的赛事活动,激励从业人员的创作积极性。通过获省奖、国奖帮助科普从业者在职称晋升体现用心科普的成效。对一定级别的科普从业者,提供全国科普基地的便利访问,鼓励科普从业者多学习,多交流,多创作。
设立科普项目专项基金。鼓励科普教育基地和社会各界积极申报科普项目,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推动科普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支持开展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科普项目,如大型科普展览、科普影视制作、科普教育课程研发等,提升全国科普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由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和香港辰林教育集团投资兴建,为实现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黄玉林理事长邀请华人地质学家、矿物宝石收藏家刘光华教授国际团队而共同创建。
博物馆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面积超 6000 平方米,已打造前厅、矿物与宝石厅、古生物化石厅三大展厅。展示收藏了世界著名产地的矿物化石标本,不乏首次亮相的世界级珍品。2021年开展至今,已成为国家科技部、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中科协颁发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江西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自然教育基地、南昌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学校荣获江西省地质学会地质科学普及委员会主委单位,矿物宝石厅被评为江西省2022年博物馆十大精品展之一。
目前,新博物馆主体建筑已落成,并在国家文物局正式备案(赣文物博函[2023]1号),规划展陈面积近 3 万平方米,将集教学实践、科普展览、保护研究、俱乐部活动、科创衍生品产销于一体,致力成为 “世界级” 自然遗产博物馆。
开放时间:每周7天,9:30-16:30。